返回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关灯
护眼
第269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269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

安南皇帝成了瘾君子。

消息不胫而走,顿时流言四起,新帝的名声正在崩塌。

但在宫中的黎思诚,明知道这是权臣的手段,但他控制不住自己,不喝那药,他忍不住啊。

权臣给的药量太大了,他喝完后还要睡很久,醒来后晕晕沉沉的,脑子混沌,很不清楚,几乎无法处理朝政。

丁列、阮炽大权独揽。

甚至,连宫中的禁卫都被替换掉,并开始接触太监、控制太监,死死控制黎思诚。

丁列数次寻找边永密谈,结果都不欢而散。

安南连天下雨,天气又热又潮,作为北方人的边永和逯杲都很不适应。

而漫长雨季,让他们这种常年忙碌的人,忽然闲下来,弄得十分不舒服。

而在京师。

一个少年人,带着圣上密旨,踏上去安南的道路。

少年人叫边镛,是边永的儿子。

边镛本在京师家中苦学经义,连续参加两次科举。

今年再次落第,被皇帝诏入宫中做侍卫。

白天在宫中当值,夜里则苦读经义。

他和刘健相交甚笃,也想拜入薛瑄门下学习。

奈何薛瑄嫌弃他资质太差,没有收入门庭。

但指点他如何解读经义,他的学习突飞猛进。

这次,皇帝恩许他去安南传旨。

其实是让他路过广西,去拜访薛瑄,顺道看看亲爹。

当然了,安南是雨季,并不着急传旨,而是让他看一看景泰九年的大明风光,体会体会地方的风土人情,然后汇报上来。

边镛仪态魁梧,做事妥帖。

在御前伺候,皇帝颇为喜欢他。

让他代替皇帝,去民间看一看地方。

朱祁钰认为,他被困宫中,不能外出巡幸,无法确定地方是不是奏章里面所说的那样。

便从宫中派遣年轻人,去地方看看,然后向他汇报。

边镛从北直隶出发,途经开封,并没有停船。

往湖北而去,船支停靠在武昌府,他手里还有另一份密旨,要交给年富。

但年富并没在武昌府,而是在黄州府剿匪。

他挥退了伺候的公人,一个人坐在江边。

武昌府是湖北枢纽,湖北又是天下枢纽之地,皇帝又在江内建造了一座巨城,起名为武汉。

武汉的名字是朱祁钰起的。

来源于武昌、汉阳、江夏(汉口)三个地名,合称武汉,武汉就此而来。

一座贸易型巨城,从去年开始兴建,如今还在繁忙的建造中。

而在江的对岸,边镛骑着快马,招呼着随从,上了家酒楼,临窗而坐,点了馆子里的招牌菜。

因为江口繁忙,来往是商旅云集于武汉,江两岸的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天下各地的特色菜肴,在这里都能吃到。

边镛是河间府人,是京师人,爱吃一口河间菜。

所以挑了家河间菜馆。

吃了口招牌菜,边镛点了点头:“味道不错,有家乡的味道。”

商贸兴隆,饭馆生意也卷得很。

来往做生意的人,天南地北的赚钱,不差一口吃的,甚至都想吃得好。

船支靠岸停泊后,自然要找家招牌饭馆打打牙祭,然后找个勾栏瓦舍,放松放松。

所以,能进馆子吃饭的,都是头面人。

吃得要讲究,要细致,要精。

所以,这些馆子开的都叫一个地道。

不地道的几天就没了生意,老板还被当地人唾弃。

这年头开馆子讲的是传承,可不是快赚钱,骗一波就走,赚快钱在大明是行不通的,赚的是个良心钱。

边镛喝酒吃菜,从窗子眺望过去,入目的是繁忙的商旅,一艘艘船帆,顺江逆江,井然有序。

一个少年人,捧着一个盒子,走在纤夫中间叫卖,纤夫们和他开玩笑,有人在他的盒子里挑选。

来往这样的少年人很多。

多是卖报纸、果、小吃、槟榔、戏票等物。

戏票卖的最好。

纤夫都不识字,看不懂报纸,但人都好奇,都想知道报纸上写着什么,所以大家集资买一份,找个认字的给大家读。

报纸五八门,什么样的报纸都有。

但在纤夫中间,还是边报纸卖得最好,这些纤夫没文化,脑子里都是男女那点事。

还有就是朝堂的事,他们格外感兴趣。

中枢严令禁止颜色报纸,带颜色的报纸,一概不许刊登,刊登者轻者流放,重者斩首。

所以就衍生了轻颜色报纸,边报纸。

纤夫闲着的时候,就爱听边报纸,等下了工,就去听戏。

戏剧市场十分混乱。

有走南闯北说书的、有撂摊说相声的、有南来北往戏班子,在露天唱戏的、还有本地的戏园子。

各种唱腔、小调、荤调,百家争鸣,百齐放。

有精华有糟粕。

已经有文人开始呼吁,规范唱腔、小调。

边镛招来一个纤夫问话。

那纤夫可不畏惧达官显贵,这一年,他看到很多官老爷被押上了船支,押解去北方戍边去了。

“公子,您问完了话,这桌酒菜能赏给小的吗?”纤夫打个哈哈。

边镛没想到,这纤夫胆子这么大,也不计较:“成。”

“谢公子。”

纤夫看着桌上的酒肉流口水:“公子您问。”

“您这一天能赚多少钱呀?”

边镛一问,纤夫顿时变了脸,一副怕边镛抢活计似的。

扈从看不下去了:“我家公子是圣上派来的天使,去安南传旨的,不会跟你抢活儿的。”

纤夫松了口气:“不瞒公子,我们这些纤夫没啥本事,就一把子力气,以前一年到头,养家糊口都难。”

“今年圣上皇恩,商旅发达,我们这些小民也有口饭吃。”

“不瞒公子,我们纤夫不是跑单帮的,上面是谁我也不清楚,反正十天一结账,两个月能赚一两银子。”

“再加上我家的土地,院子里的自家桑树,我娘和媳妇纺布,赚得肯定比去年多。”

纤夫脸上露出笑容。

边镛不嫌他说得啰嗦,反而问:“两个月才赚一两银子?”

“公子,小人们的生活自然不敢和您比的。”纤夫看着桌上的饭菜,吞了口口水。

就这桌饭菜,了边镛一两二钱银子。

纤夫一辈子也舍不得吃这么一顿。

“一两银子已经很多了,我和媳妇商量着再要个娃。”纤夫眼睛不停往菜上看。

一个月半两银子,在此时的大明已经算高收入群体了。

五两银子,够一家五口一年吃穿用度。

“你说了去年不好,前年怎么样?”

一提前年。

纤夫叹了口气:“前年我家饿死了两个娃……若前年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能赚这么多银子,打死我都不会信的。”

前年是景泰七年。

那时候湖广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才一年过去,流民尚在安置,叛乱逐渐平息,但湖北已经出现欣欣向荣之景。

“若我家两个娃能熬过去多好呀。”

纤夫抽噎道:“只是不知道,好日子能过多久。”

边镛觉得眼睛发酸,他有三个儿女,有三个夭折的,他知道儿女去世是什么滋味。

他给纤夫倒了杯酒:“来,共饮此杯。”

纤夫抹了把眼泪,将酒一饮而尽。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边镛斩钉截铁。

纤夫讶然,放下酒盅,问旁边的扈从:“圣上是谁我知道,天使是啥意思?”

“不许胡说!”

扈从虎着脸给他解释天使的意思。

纤夫竟跪拜在地上:“您能见到皇帝爷爷?”

边镛要扶他起来。

“求您告诉皇帝爷爷,不要收回我们的好日子!”纤夫不停磕头。

“本官会转告陛下的。”

边镛让他起来,问他为何这样说?

“若非圣上撤了钞关,商贸怎么会繁荣呢?”纤夫也不是一门心思做活的,他们也有思想,也有盼望。

“陛下撤了钞关,只是今年、明年不征商旅税而已。”

边镛想告诉他,湖北繁荣,和北方大肆建造城池有关系,等北方建造停下来,自然就不再繁荣了。

“只要皇帝爷爷不封河,小人们就有口饭吃。”

纤夫笑道:“就算这条河繁荣两年,小人也能赚够了钱,就能生两个娃。”

“等过两年,我儿子就能和我一起当纤夫了,我们就能赚两分钱。”

“我爹就不用在地里挨累了,我娘也不用纺布了,爹娘安享晚年了,我也尽尽孝心。”

“再过几年,老二也能帮着家里了,攒两年,先给老大娶媳妇,余下的钱给老三当嫁妆。”

“这日子就一天天的好哩。”

他笑容纯真却灿烂,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

边镛却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百姓太容易满足了。

中枢做的太少了。

正聊着呢。

扈从来禀报,说年督抚回来了,请他过府一叙。

边镛便将酒菜送给纤夫,骑着快马,来到督抚府。

督抚府是新建的,建在江夏。

快马进城,进了督抚府中。

年富打量着这个年轻得不像话的使臣,不由失笑,皇帝喜欢启用年轻人,担任传令官。

正常来说,传令官虽无职权,但到了地方,都作威作福,事后皇帝还要安置去各部。

这就导致了,朝中逐渐出现了传令官这个官职。

朱祁钰却扫除弊政,改用宫中侍卫做传令官,这些侍卫都是达官子弟,自然看不上这狐假虎威的官职。

先传旨,传旨之后。

边镛行礼:“后学末进,参见年督抚!”

“边永的儿子?”

年富回礼后,眯着眼打量他:“倒是器宇轩昂,一表人才。”

边镛可不敢造次,不说年富官职高,而且其人资历更深,年富是永乐朝进士,宣德三年被重用。

而边永才是正统十年进士,和年富差着辈分呢。

“本督听说你探访民间事。”

年富神情威严:“不妨在江夏住几天,好好看一看。”

“江夏是湖北治所,是湖北最繁华之地。”

“想看到民间疾苦,不能只看富裕之地,而是要去贫困地方去看一看。”

“正好,本督还要去黄州府麻城,麻城刚刚安置了一批流民,缺衣少粮,伱刚好去看一看,对你有帮助。”

边镛又惊又喜,恭恭敬敬行礼:“谢大人成全!”

年富这是提点他呢。

给皇帝讲述地方,不能只说好事,还要说一些坏事,让皇帝看到,自己做得不足。

年富面色稍松:“起来吧。”

他觉得边镛是个可造之材。

若不是脚踏实地的人,肯定不愿意说些不好之处,惹怒皇帝,只有想真正做实事的人,才会针砭时弊,鸡蛋里挑骨头。

年富不止在黄州府安置流民。

还在剿匪。

“你今晚早早睡下,明日天一亮,咱们就出发!”年富风尘仆仆。

他已经六十三岁了。

却丝毫不显老态,做事雷厉风行。

天色刚一亮,他就早早洗漱干净,昨晚他睡得很晚,密奏是有火漆的,外人不能看。

年富摆案焚香,叩拜后阅览。

看到了陛下谆谆叮嘱,还特意叮嘱他,免除湖北商税,湖北大治,要抓住商贸的机会。

读完,年富唏嘘,又写了漫长的上奏,把湖北情况先说了一遍,弊端、策略等等。

写到深夜,但第二天早晨起来,却神采奕奕。

登上舟楫,返回麻城。

在船上一天时间,年富一直在读书。

闲暇时倒是指点边镛两句。

边镛看着须发尽白的年富,已经位极人臣,却还在坚持读书,这份坚持,让他动容。

在麻城下船。

边镛听到兵卒操练的声音。

年富仪态紧绷,下了船,如武将般上马,打马入麻城。

和商贸发达,千帆竞速的江夏不一样。

麻城则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副悲凉寂寥的景象。

“几伙匪类,卷携着流民,进了大别山。”

年富坐在府衙之上,府衙上挂着一副地图,他跟边镛说:“本督欲深入大别山内剿匪,可愿意和本督一道?”

边镛吃了一惊:“督抚大人,后学是要去安南传旨的。”

“安南正值雨季,你去了也进不去,去之何益?”

“再说了,安南弹丸小国,有你爹边永坐镇,翻不起风浪的。”

年富满不在乎道:“可看本督剿匪,可仅此一次。”

“想不想去,随你。”

边镛犹豫了,年富确实有心提拔他。

他若入了年富的眼界,拜入年富门下,也是一件好事。

而且,皇帝着实没限制他抵达安南的时间,还说让他沿途好好看一看。

“后学愿意随督抚大人剿匪!”边镛行礼。

年富露出奸笑,有种鱼儿上钩的感觉:“本督考你一道题,匪军有十七万,我军有三万,如何才能大破强敌?”

边镛直接听傻了。

三万打十七万,这还叫小仗?您是不是对打仗有什么误解?

不过,这是年富在考校他。

他立刻整理措辞:“后学以为,情况有三。”

“其一,若匪军军械不济,我军军械优良,只要我军找到匪军,就能大获全胜。”

“其二,若匪军粮食不济,则可封住要道,使其自乱阵脚。”

“其三,倘若匪军有军械有粮食,只能请求中枢多多增兵。”

然而。

这个回答,让年富不满意。

“大人,后学哪里说错了吗?”边镛小声问。

“若你是明军主将,你该立刻停止攻打,因为三万人,是不可能打赢十七万人的,什么情况都不能赢。”

年富说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不是谁都是霍去病!

天下名将多了,但霍去病只有一个!

打仗要稳扎稳打,打必胜之仗,避开必败之仗,可以不胜,但不许战败。

哪怕战败,也要尽可能的保存实力;战胜时,最大可能削弱敌方。

这就是名将了。

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这样的天选之子,几百年才出这样一个的!

没有这样的绝世名将,日子也得过下去呀。

边镛也懵了,那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咱们就面对这样的问题。”

年富指着大别山:“这山里,就有十七万贼寇,加上被裹挟的流民,有三十万之众。”

难怪湖北从大乱进入大治了。

因为匪类被赶入大别山了。

地方上也在肃匪,但都没有大股匪类了。

从广西陆陆续续,安置进来的狼兵有十二万人。

年富手里有三万人,守在大别山诸多关口,把匪类堵在大别山里。

“而本督抚手里,只有三万人。”

年富苦笑:“而且,这三万人还不太会说汉话,不会用火铳,装备也并不精良。”

那这仗怎么打呀?

“您怎么没向中枢求兵呀?”边镛小声问。

“求了,陛下说从广西继续调兵。”

年富摊摊手:“但广西兵,都被方总督带去安南吃饭了,没在广西,安南又恰逢雨季,带不回来了。”

“所以,难题就交给了本督抚。”

边镛咂舌。

难怪年富不让他去安南,因为真的去不了,他只会停在广西,眺望安南。

年富是全能型人才,没有短板的他,恰恰成了最大弱点,他能打仗,但打不了这种决胜局。

他和韩雍不一样,韩雍的长处是打仗,是统帅型人才。

年富是做什么都出色,但相比较而言,又样样不出色。

“大人,后学末进也没有办法呀。”

这个问题,对边镛来说超纲了。

边镛只是长得帅,有个出使安南的爹,实际水平也就是普通进士水平,达不到韩雍、王越的级别。

论勇猛,也远远比不上欧信、陶成。

被皇帝派出来,只是历练而已,他年纪尚小,正在磨练他成长而已。

“你倒是实诚。”

年富抚须而笑:“大别山是三省交界,这些匪类,并非湖北一省之匪。”

“河南、南直隶的匪类,也都往大别山里面赶。”

“所以这大别山里,才聚众三十余万。”

“但是,河南只有数千人,堵住九里关、斗木岭关、阴山关。”

“南直的五府总兵,尚在地方剿匪,无暇管大别山。”

“压力就到了本督肩膀上来。”

“他们只能保证,匪类不会流窜进入河南和南直隶。”

摆在年富眼前这个超级难题。

本可从广西调三十万狼兵,直接杀进大别山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对手想研究我,发现我根本没上号 节令师 战争领主神座 封神我是萧升 我设计的妖魔世界 我不是赛博精神病 苟在异界研究科学 我的御兽真不是邪神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